學與教>科目簡介>視覺藝術

學習目標

 

視覺藝術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,主要是按學生成長能力的發展,分四個學習階段。階段一至階段三(小學及初中)為基礎學習課程,階段四(高中)課程建基於基礎教育的視覺藝術科課程,為學生提供一個具連貫性的課程,以擴闊並深化學生的藝術學習經驗。

本校為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適當和可評估的學習重點和內容,並且以不同的課程組織、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及評估方式法編訂課程。在設計學習活動時,也根據培養創意及想像力、發展技能與過程、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及認識藝術的情境四個學習目標釐訂學習重點,將評賞與創作互相配合,以期達到視覺藝術科課程宗旨。

 

(1) 培養創意及想像力

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藝術評賞和創作,發展新穎和與別不同的方法,並提高想像力、創意和表現能力。

(2) 發展技能與過程

學生運用視覺語言、物料和技術動手創作,並在藝術創作和表達意念的過程中,發展心手眼協調,以及培養不斷探索和試驗的積極態度。

(3) 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

學生可以從感性和理性方面,以評賞語言去回應和詮釋藝術作品,培養慎思明辨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。

(4) 認識藝術的情境

學生從自己及他人的情境,包括個人、社會、文化歷史等,認識視覺藝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。

  

學習範疇

視覺藝術科的學習主要涵蓋三個學習範疇:視覺藝術知識、視覺藝術評賞和視覺藝術創作。通過這些範疇的學習,發展學生觀看、創作和思考方式。在第一至第四學習階段(其他學習經歷),學校整合視覺藝術知識、視覺藝術評賞和視覺藝術創作三個學習範疇於課程規劃和教學設計,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。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累積,學生在第四學習階段可以靈活地將藝術知識融匯於評賞和創作中,作更深層次的視覺藝術探索,培養個人的藝術品味和興趣。高中(第四學習階段)的視覺藝術選修科,更可為學生日後升學、參與視覺藝術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奠定良好基礎。

(1)視覺藝術知識

視覺藝術知識範疇涵蓋視覺語言的學習,即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。視覺元素包括線條、形狀、形體、空間、色彩、明暗和質感等;組織原理是構圖的方式,包括均衡、重複、統一與變化、節奏、比例、重點及動感等,兩者均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。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所產生的表現力和意義取決於多種因素,例如時代、文化、美學觀、個人經驗、媒材技巧。 

(2) 視覺藝術評賞

視覺藝術知識範疇涵蓋視覺語言的學習,即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。視覺元素包括線條、形狀、形體、空間、色彩、明暗和質感等;組織原理是構圖的方式,包括均衡、重複、統一與變化、節奏、比例、重點及動感等,兩者均是構成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。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所產生的表現力和意義取決於多種因素,例如時代、文化、美學觀、個人經驗、媒材技巧。

(3) 視覺藝術創作

視覺藝術創作是學生從視覺藝術評賞、觀察、記錄及其他途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,綜合並應用於概念性和實踐性的過程。藉結合視覺元素和組織原理,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圖象,以適合的表現模式(例如再現、表情、表現)創作藝術作品,或用設計方案解決難題。視覺藝術創作可以不同形式、媒材和技法呈現,例如中國水墨畫、中國書法、繪畫、版畫、素描、設計、數碼藝術、錄像藝術、陶藝、雕塑、紮作、編織,以及新興的藝術形式。